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凡 秭归融媒记者邹媛 郑涛配资公司官网
在湖北秭归县城,有这样一家“特殊”的馒头铺——
每天只卖200个馒头,只营业半天,中午11点就关门歇业,街坊邻居们却在铺子门口排起长队
9月12日凌晨4点,天还是乌漆漆的。
秭归县城里一处背街的负一楼门面,小小的铺面没有招牌,门缝中透出微弱光亮。
63岁的陆大菊开始准备当天的馒头,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的她,身体有些发僵。
手指扣住面团往上提,再重重按下去,再提,再按,面团发出的“啪啪”声裹着寂静,在空荡的楼道里撞出回声。
图丨凌晨4点,陆大菊开始一天的工作
图 | 陆大菊深夜做馒头
6点50分,第一笼馒头出锅时,阳光刚好爬上门框,女儿郑凤坐着电动轮椅,准时出现在门口。
陆大菊辅助女儿的轮椅上了台阶,没有任何言语,母女俩就分了工:一个收钱找零,一个继续揉面、上笼、蒸制。
图 | 陆大菊推女儿郑凤进馒头铺
馒头铺的蒸笼掀开时,老顾客们也闻着麦香味排起了队。
胡开香是馒头铺的常客,几乎每天都来买馒头。“她做的馒头,筋道、实惠。”
“我吃了十多年,干净,味道一直没变。”
隔壁杂货店老板娘手里拎着早市挑的红枣,往郑凤手里塞:“甜得很,快尝尝!”有时见陆大菊忙得顾不上吃饭,就从家里端来热粥。
陆大菊每天固定做200个馒头,中午11点前就能卖完。卖完后,陆大菊就开始收拾案板,铝制的蒸笼被清洗得发亮。在备好明天的面后,短暂的休息一会,她关上店门,骑上电瓶车开始往家赶。
2.5公里的路程,陆大菊骑得很快,家里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爱人和儿子,等着她回家做饭。
匆匆扒几口饭菜,陆大菊开始给父子俩喂药,等一家人吃完,她收拾好碗筷,又开始匆匆赶出门。
她担任两个单位的保洁工,打扫卫生,擦桌子、拖地板、倒垃圾,一干就是3个小时。
晚上回到家,还要给丈夫和儿子做饭、煎药,帮女儿擦身,等所有人都睡了,她再回到馒头铺,把第二天要用的面团发好。
这样的生活,陆大菊已度过了26年。
图 | 陆大菊给丈夫做饭
1985年,陆大菊和丈夫郑邦虎结婚,并先后生下一儿一女。
女儿郑凤1988年出生后,一直无法站立。后被确诊为先天性脊柱裂,高位瘫痪。
不幸接踵而至,几年后,郑邦虎开始出现异常:手指发抖、情绪失控,最终被诊断为严重精神疾病。在武汉打工的儿子天强,也被确诊为严重精神疾病。
陆大菊夜里坐在灶台边抹眼泪,第二天一大早,她还得准时起床生火做饭。
她说,“再苦再累,不能让这个家散了。”
1999年,县残联找到她,“你要是想做点生意,我们帮你。”
陆大菊想了一夜,决定做馒头——不用太多本钱,只要肯出力。在政府帮助下,陆大菊低价租下了一个负一楼的门面。
没有和面机,每天要揉100多斤面粉。凌晨两点起床,一直忙到中午。第1个月,她瘦了10多斤。
陆大菊做的馒头,面发得足,揉得透,咬一口有嚼劲,还能尝到麦香。从一开始每天只卖几十个,到后来每天几百个,街坊们口口相传,“馒头妈妈”成了县城里的小招牌。
图 | 邻居街坊们早早守候在馒头铺
左邻右舍也默契地常来买馒头,用最实在的方式支持她。
最让陆大菊感动的是,每当丈夫或儿子病情发作,邻居们总是第一时间赶来相助。
陆大菊的十指关节明显向外突出——26年来,她坚持了9000多个日夜,揉了170多万个馒头。
“她总是笑呵呵的,从不把苦写在脸上。”邻居姚进生说,这么多年来,陆大菊都会给他们老两口送来自己种的小菜。“她自己难,还总想着我们。”
虽然郑凤从小瘫痪在床,但陆大菊坚持让女儿读书。买不起轮椅,就背着她去学校。
后来生活稍好一些,她第一件事就是给女儿缴社保。“不能什么事都找政府,要靠自己。”
在母亲的影响下,郑凤养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。“我妈是一个很勤劳的人,受她的影响,我们能吃苦。”郑凤说,“她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,我下来帮忙,她就轻松一点。”
郑凤2009年出嫁了,女婿从事水电安装工作,外孙如今14岁,在县城读初二。
“我姑娘现在过得像个‘小太阳’。”陆大菊停下手中的活,眼角皱纹渐渐舒展开来,她说起前几天在街上看到的一幕:女婿推着郑凤的轮椅,一边走一边给她扇扇子。外孙在一旁说笑话,把她的妈妈逗得前仰后合。
陆大菊说,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。这份满足不仅来自女儿的安稳生活,也来自于丈夫的渐渐好转。
残疾人护理补贴、低保、大病救助,把父子俩的药费从每月几千元降到了三百多元。残联免了门面房租,帮扶干部帮她把五亩地种上了茶。
丈夫状态好时,也能在家做些农活。今年郑邦虎一个人在家里挖土豆,还卖了1000多元钱。
图 | 陆大菊和丈夫在一起
视频:秭归融媒记者 郑涛配资公司官网
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